作者: 時間:2019-11-09 18:29 閱讀:17059 標簽: 鉤針玩偶 編織藝術家 鉤針娃娃 中國編織
愛手工,愛編織
現居蘇州平江街道大儒巷社區的衛振英,從小就喜愛手工,最先是在母親的指導下學會編織、縫紉和刺繡等手工藝,愛上編織是因為母親的一位好友,當時她以編織毛衣為生,而衛老師在空余時間會幫她一起編織,久而久之編織成了衛老師的愛好,一編就是幾十年。
姑蘇好人
衛老師自2015年為偏遠地區困難留守兒童編織“媽媽牌”毛衣,曾一個月織10件毛衣,平均3天完成一件,因頸椎問題不再能自己編織時,依然堅持公益編織或者自費為孩子們購買冬衣,于2018年第一季度被評為“姑蘇好人”。
變廢為寶,舊毛線織玩偶
最初衛老師覺得把舊毛衣扔了太可惜,便將拆解下來的舊毛線織成玩偶,退休后也有更多時間與精力用來琢磨這門藝術,日復一日的編織中逐漸創造出自己的風格。
用毛線編織傳統文化
從小就喜愛看四大名著的衛老師,第一件立體人偶作品便是“西天取經”,而且自此一發不可收拾,開始用這種“一技之長”塑造各種中國文化形象。自2015年至今已塑造出諸如“哪吒鬧海”、“貂蟬拜月”、“斷橋相會”、“昭君出塞”、56個民族娃娃、水滸傳人物108將等等,實令人嘆為觀止。
為最大程度地還原經典人物形象,衛阿姨不僅翻閱大量資料圖冊、大街小巷尋找適合的材料,還特地學習了網購。制作時,一次不行,反復編上四五次的也有,選材方面,比如做李逵,毛線太黑不行,發灰也不行,必須有點紅,帶點血色,找不到適合顏色的情況下用三款毛線混織在一起,如此調出黑中帶紅的效果。每一款作品從選材料至制作盡是各種大費周章。
說到做這些人偶的初衷,衛阿姨表示,希望用自己“一技之長”,能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。
(內容整理自:看蘇州、搜狐、美篇https://www.meipian.cn/c/1405259)